港股通自開通以來就成為國內投資者分享港股市場紅利的又一通道,而資金投資的熱情也從未降低過。
根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11月8日,滬港通開通至今,通過港股通買入港股的資金總量達到4753.02億元,遠超滬股通的1931.55億元;深港通也有接近千億的資金南下。
在近三個月來港股通前十大活躍個股中,企鵝爸爸出現在第一大活躍個股的次數達到了38次,占比32.76%。
不過有小伙伴指出,通過港股通買入企鵝爸爸,從股價表現上來看上漲了超過2%,結果在賬戶中的持倉累計盈虧竟然還顯示虧損,極度不解。
富二分析后發現,
原來最終的原因在于:
匯率。
恩?
匯率不是統一的嘛?
為什么通過港股通投資還要再重點提及匯率?
如果投資者直接通過港股的券商開戶,流程是先換匯港幣,后續交易均直接使用港幣,買入、賣出都是以港幣交易,直到徹底退出,港幣才會換回人民幣,所以換匯就這么來回一次。
但是港股通則不同了,在國內的投資者使用的是人民幣資金賬戶,在買入港股時,需要先將人民幣換成港幣,然后再用這些港幣去購買香港股票。
同理,賣出時,先把股票賣掉換回港幣,再通過某個機構將港幣換成人民幣,回到資金賬戶中。
每一筆交易,都要經過一次換匯的過程。這樣投資者每一次港股交易的收益,包含兩部分的變動:
? 一是股價的波動帶來的收益,
? 二是換匯過程中匯率波動帶來的收益,也可能是負收益。
所以,匯率會影響每一筆港股通交易的成本,繼而影響總收益。
那港股通的匯率是如何計價的呢?
難道不是完全按照貨幣兌換匯率計算?
其實,通過券商港股通交易會顯示三個匯率:買入匯率、賣出匯率以及中間匯率。
要想明白這三個匯率的不同,就需要從頭講起。
首先匯率有兩種,一是在岸匯率,二是離岸匯率。一般來說,離岸的人民幣市場主要是在香港,在國內網站上看到的幾乎都是人民幣在岸匯率,而事實上,港股通交易都是用的人民幣離岸匯率。
而港股通交易換匯的對手方又是誰?
可能是香港交易所指定的銀行,在這個換匯過程中,投資者是用賬戶中的人民幣資金去買入該銀行的港股,而對于銀行來說,則是把自己手中的港幣賣出。
所以這里特別注意,交易軟件中的買入匯率和賣出匯率需要反過來考慮,即買入港股過程中人民幣兌港幣的換匯是賣出匯率,而賣出港股后折算回人民幣的則是買入匯率,買入匯率和賣出匯率的主體,不是用戶,而是換匯對手方。
? 理論上來說,即使不完全按照貨幣兌換的比例在計價,在港股通換匯過程中也應該不至于承受太大的匯率波動,逼近買入和賣出匯率應該成相對的反比。
? 但實際上,外匯市場交易并不是同股票市場一樣的競價機制,市場價格的成交往往決定在換匯銀行手中,兩者不成相同比例,可能投資者在換匯過程中,就已經承擔了相當一部分的匯率價差損失,在收益上也會很明顯的體現出來。
最后也就是說到中間匯率,因為即使是銀行,也不能隨意決定換匯比例,中間匯率就等同于A股市場的開盤價格,也給了投資者換匯報價的基準。
中間匯率=(買入匯率+賣出匯率)/2
但富二還要提醒一下,交易系統中的買入賣出匯率并不是當天固定的,通過交易軟件看到的匯率只是為了計算可買入和可賣出的最大股數,真正交割時,會按照晚上收盤后的匯率進行計算,這個匯率叫做結算匯兌比例。
這個比例是如何計算的,恐怕講起來有些復雜,不過簡單的說,就是結算匯兌比率同樣包含三個部分:
? 買入匯兌比率
? 賣出匯兌比率
? 中間匯率
用法也一樣,也是在買入時用賣出匯兌比率,賣出股票時用買入匯兌比率。
舉個簡單的例子,富二拿著剛發的10000塊工資準備兌換港幣,而正巧富二的朋友從香港回國,帶著1.5萬元的港幣,準備換成人民幣,如果我們兩人都去銀行兌換,買入匯率和賣出匯率其實相比我們兩人自己通過中間匯率兌換都會少很多。
所以港股通投資也一樣,銀行優先進行中間匯率的撮合,多出來的部分再進行實際換匯。
另外,為了防止匯率波動,導致結算的時候出現買不夠或者賣不夠的現象,交易所會根據市場的波動情況,對參考匯率的設定采用在前一日中間匯率的基礎上上浮3%左右的成本作為防范匯率波動造成的風險。
也就是說,很有可能投資者在交易時會發現賬戶資金多支出3%的差額,雖然這一筆3%的差額,在當天用真實的結算匯兌比率兌換時,就會修正,第二天賬戶就顯示正常。
可通過港股通投資的收益仍然必須要考慮賣出股票后由港幣換回人民幣時的匯率帶來的影響部分。
簡單的說,港股通買入時會預扣6%金額的匯率浮動費,也就是為了防止匯率大幅波動而采取的措施。不過錢還是你的,當天晚上會返還3%左右,因為你買入的那筆已經結算了,匯率也確定了。剩下的3%左右還預扣著,等你賣出了,也會在賣出當天晚上退回的。
說了這么多,小伙伴們是否都清楚為啥在投資過程中會碰上虧損了嗎?
希望大家都能在港股投資者買入下一個“企鵝爸爸”。
文章來源:中國基金報英華理財
長按二維碼獲取富國基金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