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7日,證監會就《基金中基金指引》公開征求意見。有泉引自西方來,FOF西水東調后,目測明年頗有在本土市場風生水起之勢。富二決定今天試著來淺謅一下和其休戚相關,最近很火很洋氣的一個新詞——
Risk parity,注意,不是risk party,非風險盛宴,而是風險平滑。按字面解釋,可理解為風險平價,但感覺風險均衡更容易理解,這里姑且按此翻譯。
那這和傳統的資產配置策略有何區別呢?
傳統的資產配置模型是言口必提、小馬哥家的均值—方差模型(Markowitz模型)。
小馬哥的模型看重的是在組合風險既定下,尋找預期收益最高者。那我們姑且把小馬哥看成是結果導向型。我能用100元買到10斤的蘋果,絕不選那15一斤的。但這10元一斤的蘋果有可能良莠不齊,有可能大小不一,有可能10斤里面只有兩個蘋果,其中一個就占了9斤。
風險角度來說,由于股票的風險遠遠大于債券,因此,50%的股票可能貢獻了整個組合絕大部分的風險。當股票市場出現大幅波動時,整個組合將會在股票的主導下隨行情大幅波動。
收益角度來說,由于債券的收益又很低,導致組合的預期收益隨債券的加入大幅降低。這樣來看,雖然投資者選擇了兩個相關性很低的資產構建組合,但結果是兩頭不著好。
所以風險均衡的原理是風險的配置。兩個本身風險系數不同的資產如果等比例配置其實是掩耳盜鈴,并未將風險完全分散。但通過比例的配置使其相對風險處于一致水平,這樣的配置才使得分散更有意義。由于組合的風險達到了平衡,所以理論上可以抵御各種風險事件。具體做法是,比如提高股債組合中債券的杠桿,放大其波動性和預期收益。
這就像組建團隊,要甄選擁有各種才能的人,不能招了十個具有領導才能和一個干實事的人,依然是和尚沒水喝的結果。
如果驗證的話,那Bridgewater(橋水聯合基金)的“全天候”策略就是個成功的實證。從下圖可以看到,在收益率相同的情況下,全天候組合的凈值曲線更加平穩與光滑,回撤也顯著低于純股組合。而從具體的統計數據可知,風險平價組合在將自身的波動率控制在純股組合三分之一的同時,獲得了與高風險的純股組合相當的收益。
風險均衡與純股組合的凈值對比(1970-2015)
今天的FOF課堂,富二重點詮釋其中的風險均衡概念。“FOF不是新生事物,他的本質是各類基金的集合,更注重的是資產的配置能力,考驗的是公司的投研能力。”富二家剛通過FOF基金經理考試的陳曙亮如是說。但一葉知秋,從上文也知道,FOF絕非簡單的原材料再加工,其背后的調料配比、原材料加工工藝步驟復雜程度和先后順序都對最終的成品起到了關鍵影響。客官就靜待富二家的上等佳肴早日出鍋~
FOF組合
一鍵購買
場內貨幣
基金定投
以上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