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大底后,行業表現如何?每輪都有自己的時代背景。08年金融危機底后,“四萬億”政策救經濟,市場主線集中在基建和地產;2012年底,在漫長的蟄伏后,經濟企穩,金融先行,隨著互聯網+、并購重組盛行,TMT爆發;2016年底,風險偏好在熔斷后跌至冰點,隨著供給側改革推進疊加外資流入,周期搭臺、消費唱戲;2019年初,隨著流動性轉向寬松、市場脫敏貿易摩擦,疊加消費升級、內外資共振,核心資產成為主角。
反觀當下,A股雖已處于底部區域,但板塊間仍有分化,新一輪主線確立需耐心等待。無論是從股債性價比、滾動一年回報,還是從估值的角度看,A股確已處于歷史底部區域,而否極泰來則是周期思維下的大概率事情。但聚焦內部結構,并不是所有行業都處于底部區域,即使同處底部區域,也有不一樣的原因,需要辯證看待。
金融地產:被時代車輪碾過的行業,低估值已是其常有的標簽;如今時代紅利已去,未來更多是估值修復的機會。地產:目前PB僅0.8倍,整個行業也深陷冰點,未來隨著政策發力,銷售或逐漸好轉,疊加集中度提升,剩者為王。銀行:估值打“骨折”的行業,目前PB僅0.5倍,未來隨著地產好轉,資產質量改善,也有望迎來估值修復。
消費:疫情好轉,疊加信心修復,是當前“破冰”的關鍵。根據央行三季度問卷調查,居民的消費意愿還在繼續下行,而儲蓄意愿仍位居高位,雖然收入信心和就業預期有一定好轉,但趨勢拐頭向上仍待確認。除此之外,疫情的演繹以及政策的走向也將影響消費場景的修復和居民的預期。
醫藥:政策壓制到極致,隨著邊際好轉,信心恢復正當時。回顧歷史,醫藥行業的走勢和政策是高度契合的,當政策收緊時,往往會明顯“殺估值”。自2021年以來,集采政策不斷超預期,醫藥行業跌跌不休,相對萬得全A的PE水平不斷下挫,已回落至2010年以來的4%分位。近期,隨著集采政策趨于溫和、財政貼息貸款推行,政策“最壞的時候”或已過去,可以更加樂觀一些。
新能源:未完待續,但狂歡過后,元氣修復仍需時間。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僅23%,相對50%~60%的成熟期臨界值,仍屬于“魚躍大江、海闊天空”的階段,所以產業趨勢并未走完。從短期看,估值已回落至歷史較低水位,但更多是源于前期行業高增長狂歡下的“拔估值”。若把視角拉遠至2023年,雖然新能源細分賽道的PEG仍遠小于1,性價比較優,但確實面臨增速下臺階的問題。所以在當前的A股磨底期,或仍需時間盤整蓄勢。
國防軍工:宏觀相關度低&外資持股占比小,避險屬性凸顯。歷史上軍工板塊的相對收益和市場風險偏好呈現正相關,這也是為什么軍工一直被投資者視為A股“絕對的高Beta”。但其實軍工還具有宏觀弱相關的屬性,當宏觀經濟存在不確定性時,反而“抗壓能力”顯現,而且外資在軍工行業的持股占比極低,海外流動性緊縮對其掣肘較小。此外,軍工行業在經過多年“殺估值”的洗禮后,市盈率也回落至2010年以來的28%分位。
TMT:沉寂已久,磨底進行時,靜待新一輪科技浪潮。復盤2009年以來的5輪大級別TMT行情,可以發現,科技浪潮是行情啟動的鑰匙,而殺手級的應用或者產品是行情持續的核心。雖然目前估值經過多年的下殺,已再創新低,但未來的行情爆發仍需新一輪科技浪潮的推波助瀾。一個可觀測的指標是半導體周期,從歷史看,TMT的相對走勢和半導體銷售額同比是亦步亦趨的關系,而目前半導體仍處在下行周期。
周期品:核心看價格,位于頂部區域,而非底部區域,且行且珍惜。周期股作為價格敏感性行業,會及時反映量和價的變化,本質還是供需格局的變化,需求決定方向、供給決定彈性。一個較好的觀察指標是PPI,因為供需變動會直接體現在價格變化中,事實上,PPI早已自峰頂回落。而且根據IMF的預測,核心資源品及糧食的價格也會逐漸越過山丘。
可以關注的方向有哪些?方向一:人民富起來,包括長期的消費升級和中期消費場景恢復;方向二:國家強起來,包括國防安全、信息安全、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等;方向三:創新潮起來,如數字經濟、生物醫藥等。
如何布局?1)A股底部區域,行業輪動加大:不要押注單一賽道。從近期市場的周度表現看,行業輪動明顯加大,核心是在磨底的過程中,即使有躁動的心,也很難形成合力。所以在當前環境下,不要押注單一賽道。
如何布局?2)來自“十倍基”的啟示:均衡配置,穿越牛熊。從“十倍基”的TOP10個股集中度和TOP3行業集中度看,74%的基金都屬于“適度均衡”型。事實上,適度均衡的投資哲學本就是“不賭單一賽道”的大智慧,這樣無論賽道更迭,都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了解更多
投資有風險,基金投資需謹慎。
在投資前請投資者認真閱讀《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等法律文件。基金凈值可能低于初始面值,有可能出現虧損.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守信、勤勉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一定盈利, 也不保證最低收益.過往業績及其凈值高低并不預示未來業績表現。其他基金的業績不構成對本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如需購買相關基金產品,請您關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相關規定、提前做好風險測評,并根據您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購買與之相匹配的風險等級的基金產品。